Category: 生活之痒 / living trivial

  • 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一条原本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这种痛彻心肺的感觉,我大概能感同身受了。 四川台报道一队消防队员救出了一个埋了73个小时的小伙子。主持人是哭着报道完这条消息的。他叫陈坚,刚刚有了还没出生的孩子。大概和我差不多年纪吧,那个时候他还顽强地活着。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趣地通过在场的记者跟大家聊天。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我觉得我从死神的手中逃回来了。他们很多没有我运气好。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每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陈坚是安县人,在这边打工。他说,他想好好回去,站在家人面前。 “我不想孩子没有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现在有啥子都不惧了。不晓得生还的希望海大不大?” 经过6个小时的救援后,小伙子被成功救出。可过了半小时在送他下山的路上,任凭记者和救援人员呼喊他,“陈坚,陈坚,醒醒!”他再也没有了反应。旁边救援的一个上尉,二话没说伏下身就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可一切都无济于事。救援人员全哭了,他还是走了。心理上讲,信念可以创造奇迹。可是他被救出来之后,大概是那股子坚持的信念一下子没了。加上救援队没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和设备,尽管救援人员都非常努力,但还是经验不足──机体长时间重压后一旦释放,人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因为挤压坏死的组织迅速释放有毒物质,心脏骤停。如果预先施加了防范措施,也许还有救。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只能一声长叹。 愿陈坚一路走好,愿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平安。 录音特写、视频一(Youtube)、视频二(Youtube) 我马上想到了玉珠峰那个晚上风子他们是如何救我的。也是黑夜、缺少设备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一边竭尽全力将我拖出险地,一边不时地呼唤半昏迷的我,和我说话。苍天眷顾,我坚持了下来,活了下来,直到医院。风子说要是我再不说话了,要是就看着一条生命在眼前消失,他会受不了的。眼前的一幕幕,仿佛那个时刻再现,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我深深懂得应该好好活着,哪怕就是为了曾经救你的人。 此时此刻,看到这么多受难的人们在千里之外的祖国,而自己除了捐款,不能做其它的事。有时候真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个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什么这时不在那么多人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更明白了,什么叫做“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我要变得更坚强,更有力量,这样才能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人,做许多许多有意义的事。

  • “Very Bad”

    周二下午的时候Jim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我今天做的演讲”very bad”。虽然是微笑着说的,我能感受到他十分不满意。今天我的确感觉不好,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没啥信心,也就草草了事,现在果然就应验了。随后他跟我讲了一大通今天的毛病。上午我在讲的时候他在下面皱着眉头,好像在记录着什么,原来就是他现在要跟我说的。他是个很上心的导师。末了他说以后要是再做演讲,一定要先给他看看。 这几天倒霉的事情都撞在一起了。不过这样一个局面,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这次报告,本身就没啥信心(一个原因是没得到好的结果,另一个是很久没做报告了),又是马马虎虎准备,能做好才怪了。上周末的爬山也是,没有热身,行前也没有补充好能量,失败也不奇怪。于是愈加沮丧。是不是我宣称喜欢做的事情其实都能力不够?是不是这一个时期以来非常懈怠,放松了要求?有时会愈加感到,自己是个loser,在学校里是,在山上也是,到底还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不管怎样,灰心丧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总不能甩手不干了。当下的事情还是要做好,要抓紧开始multi-layer的进展,要坚持锻炼。期待下次的再上山。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在你的五月,挥霍了你的夏天。

  • 周末在曼城

    上周六,得知两位大学时的同学来曼城,便兴冲冲地启程和她们会合。 //——– 忆往昔开始 ——–// 坐在开往曼城的火车上,忽然想起了六年前的夏天和ZJY、小朱在去黄山的火车上的情景。虽是刚刚认识,我和ZJY几乎聊了一个晚上,感觉那时他是个很想倾吐的人。我们聊了人生的困惑,聊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记得那时候列车员还是车上别的乘客听着了,笑叹说我们怎么有这么多问题。那个时候我才21岁,还是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未知和憧憬。如今,六年已经过去了,还会有那样的情景,那样的倾吐和困惑吗?现在还有没有,能和我在夜行的火车里聊上一个晚上的人。 那年去黄山还带回来一种叫“一叶参”的苦丁茶。那种苦味,甘醇而有令人警醒,在那个焦虑的夏天,总能使我安静下来。可惜,后来茶放久了,坏了,以后再也没遇到过那种味道。 一转眼,原来我已经有了那么多有年头的回忆。陷入这种情绪,就很不愿意出来。 //——– 忆往昔结束 ——–// 说起来,和两位同学自从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一晃五年了。到曼城,通常是胡老板做东。这次她和她的朋友袁大哥陪我们游览Peak District风景区。天气格外地好,阳光灿烂,天地寥廓。返回曼城后,去胡老板的一处产业转了一圈,便回家吃饭。胡老板和她BF亲自下厨,这还是我第一次吃她做的菜。忽然间就想起若干年前,似乎就是那年在青海吧,她立志说要做个贤妻良母。那么多年过去,好像真就要实现了。 好心的袁大哥把我送到YX家。还是上次去的地方。来来往往,大概我也习惯了,也只有这份匆忙和平淡,才是最真的。 更多照片请看这里。

  • 导师家聚会2008

    继去年第二届Bednar Lab Annual Party之后,第三届annual party于昨日晚间九点在Jim家开幕。仍像去年一样,Bednar夫妇准备了饮料和点心,来了Jan、Jude、Chris、Stuart和他的女朋友、Maria以及两个Jim今年新的本科学生。很巧的是,刚到Jim家楼下就碰到了Jan,他说去年我们一起来的吧,今年又碰到了。 节目仍是大家一起玩游戏。除了一些语言游戏之外,Maria和Jan提出玩杀人游戏,11个人正好。他们讲的规则和我曾经玩过的很多大致一样。这个游戏的英文名叫Mafia,背景大概就是意大利黑手党了。想想也是,杀人游戏本来就是西方传进来的么,他们也这么热衷就不奇怪了。玩了三轮,大家兴致看来都很高,不过奇怪的是三轮都是同样的两个人抽到了杀手,这概率真有些离谱。一直玩到深夜一点半,大家才各自散去。Jim说今天下午还要开会……

  • Virgle

    以下引自西西河: Google公司和英国维珍集团今天宣布,合资成立一家名为Virgle的公司,致力于在火星上建立人类永久性定居点。Virgle的计划分为五部,在2010年前挑选出Virgle先锋移民团队,包括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Sergey Brin以及维珍集团老总,著名探险家Richard Branson在内的首批移民将于2016年到达火星。2050年,将在火星建立首个永久性城市Virgle City,并在100年后的2108年使该城人口突破10万。 网站目前已经描述了计划的详细内容,并允许用户在回答一系列问题后报名成为首批Virgle火星移民先锋。另外,Virgle还将开展开源星球计划。这里是Larry Page和Sergey Brin的视频邀请函和Richard Branson的视频邀请函 这应当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愚人节新闻了,至少好过Google的另一个人肉搜索。说真的,我不觉得这仅仅是个笑话─我希望这会变成现世。事实上,就像我三年前说过的那样,这个雄心勃勃的开拓者壮举只有有实力的大梦想家才能推动和达成。Google的气质很符合这个推动者的角色,而著名探险家Richard Branson早已先行一步,有了商业化的近地旅游公司Virgin Galactic。未来什么都有可能─我一定能看到人类在那个遥远的红色星球生存、定居、繁衍的那天…

  • 《金三角•末路天堂》

    最初想看《金三角•末路天堂》,就是冲着导演康洪雷和蛇头刀龙扮演者张国强去的──前者是《士兵突击》的导演,后者扮演《士兵突击》里的老七。直到看完,发现里面《士兵突击》的老人真是很多──许老爹摇身一变成了阴险狡猾的文物贩子,王团长客串偷渡集团的老板,史班长客串了把戴志诚的战友,草原上五班的薛林客串一个险些被蛇头集团害死的可怜人,而成才则唱了片尾曲……大概都是康导的班底啊,呵呵。刀龙是个出尔反尔,个人利益之上的人,这同老七差别太远。也许是我对《士兵突击》印象太深,始终觉得刀龙还带着老七的气质。另一个出彩的演员是《疯狂的石头》中的“黑皮”——黄渤,他在这部剧中操一口浓重的山东话。他在《疯狂的石头》中扮演一个滑稽倒霉的小偷,我也是印象深刻,所以他一出场我就想笑,感觉整部剧带有喜剧色彩了……看来,在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角色之后,演员要转换突破自己还真是不容易啊。 号称国内第一部丛林悬疑片,非常精彩。网上有人说抄袭美剧《迷失》,这个我没看过,不过纵然套路差不多,片子本身毕竟很棒,应该是学到了精华。对标题有些疑问──金三角是贩毒的代名词,可是这部剧几乎没涉及到贩毒的话题,不知为何这样命名。感觉剧情中仍有些漏洞和没交代清楚的地方,例如宝物一共两块,剧中却总共出现四快。其中一块剧中交代是假的,另一块的下落却没有提及。 绕是如此,仍然是国内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片。八个人,身份各异,目的不同,但都为了美好生活,不畏艰难险阻,用偷渡的方式奔向理想中的国度。偷渡由于一开始的延误,造成所有人不得不穿越老挝原始森林,全剧便在这个背景中展开。这个过程中,众人不断面临着莫名敌人的追杀。在这片热带雨林中,危险、黑暗、饥饿、死亡如影随形,他们随时会落入深渊,随时会濒临崩溃。悬念缓缓展开,人性之恶也逐渐显现──几乎在每一集中,众人之间都会因着贪欲和自私互相伤害、彼此背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极其微弱。在这个过程中才能体会什么是末路,什么是绝境,什么是前无希望,后无回路,进不得,退不能……直到后期,人们才明白到他们必须互相依靠,才能生存下来,一起走出这片森林。他们最终成功了,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也收获了人生的财富──当初远赴异国他乡,拼死拼活追求的幸福,其实一直就在自己身边。最后的最后,他们都回家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末路是人性的贪婪和堕落,天堂就在家中。 这里有一个剧情介绍,不过看了大概也就没什么悬念了。近年很多好看的电视剧都出自部队或和部队有关的团体,例如《士兵突击》,例如《武林外传》。部队真是汇聚了一批很厉害的人。只是不知道,这些人要是在地方是不是也能发挥同样的才干呢?毕竟,部队还是纯粹一点好。 无论如何,康洪雷,大才。

  • 阿瑟•克拉克去世

    以下引用自Solidot: 尚留人间的科幻三大巨头(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中的最后一位: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于2008年3月18日在斯里兰卡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他一共写过100多本科幻小说,其中包括《2001太空漫游》系列、《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此外还有《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1953),《城市与星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1957),《神的九十亿个名字》(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1967),《Imperial Earth》(1975),《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1986)。阿瑟克拉克从1960年代起就与小儿麻痹后遗症(Post-Polio Syndrome)作抗争,不时的使用轮椅,在遭遇呼吸问题后于当地时间早上1:30去世。他是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太空电梯技术的预言者,《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HAL 9000成为科幻史上最著名的虚构角色之一,他的著作获得许多次星云奖和雨果奖。 电影《2001太空漫游》是我小时候看的,大概十来岁吧,当时愣是没看懂。大一些再看,果然不同凡响,这样的电影才叫“史诗般”。HAL电脑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词,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刚有网络那会儿,从网上下过一个模拟HAL的软件,号称能同人用自然语言交流……虽然只是个很弱的软件,但HAL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了。 克拉克是同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比肩的大师,这三位的全盛时期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如今大师已逝,那个时代仿佛已经过去很久远,科幻小说早已陷入衰落。我始终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不羁的想象,但不知道是不是科技的进步限制了想象力,很多的科幻小说,已经赶不上科学发展的速度了。 克拉克提出过一条精辟的定律:任何充分发展的技术无疑是魔术(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王晋康在小说《生命之约》中诠释了这个定律:上帝的任何神奇魔法,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充分发展的技术,人们终将掌握它。我们已经在探索物质的最终奥秘;我们已经在破解DNA,找寻生命的模式;我们试图了解大脑的机理,创造更加智能的机器;我们发展更高效的能源和不可思议的材料,改变周围的世界……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这些技术的最终成果无疑都像魔术般神奇,然而它们都是可以达到的。那么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充当自然造物的魔术师。 很遗憾,2001年我们没能进行太空漫游。如今大师已逝,他也看不到3001年的太空漫游了。但人们探索世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愿大师安息。

  • 再上山

    今天受伤后第一次去爬山。 去年底和Alex他们那次就走了一点儿路。本城的地标之一,死火山Arthur’s Seat,位于城中心。那儿的山景房其实不错,但房价总是不高,大约是修了不少council house的缘故。虽是小山,去过好几次,而且在网上查了路程(参考这个网站),但到山上还是转向了。不过还好大致方向对头,很快就到了山顶。几乎没人,风很大,四周嶙峋的火山岩很是突兀。呆了一会儿就下来了。回程时想走另一条路,结果越走越远,眼看天色渐晚,只得放弃再返回山顶附近,顺另一条路下山(其实走下去可以到的)。来回大约一个半小时,带了GPS上去,回来导到Google Earth上看一共大约7公里,平均时速大约5公里,高程差大约230米(25米~255米)。图中绿线标示的就是,可以看到折而复返的那段岔路。 看来我状态还不错,一点儿也不累,真不赖。上次那座山留在身上的疤痕有些发痒,不过大概是汗水的作用,应该不会刺激生长。看来路程很合理,有一段路尽是上行,比较陡,消耗挺大,其它路大致不陡,可以用跑。不过以后即使光走,再加快些,也是可以了。图中红线标示的是修正后的路线,来回大约6公里。得一步步来么,争取一周去两到三次,最终来回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 回想去年在Blackford Hill留下的汗水(来回里程大约3.6公里,高差约50米),这个强度更大一些。还是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 回家过年

    年终岁末,本是喜庆的时光,怎奈遇上了雪灾。有家不能回,是怎样一种心情,不管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不管身在国内还是海外,漂泊在外的游子,最能体会。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的人们焦急地等待,但每个人的心底,始终都有一份美好吧,才能在这艰难的时刻,苦苦地捱过。大雪和冰雨纷纷落下,浇不灭心底的温暖,它们在不经意的时候悄悄点燃,照亮了胸膛。 再大的风雪也挡不住我们回家的路!我盼望,雪是吉利的兆头,即便成灾,想来不会和人为难太久;我期待,我的祖国能安然度过这场天灾,戊子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祝愿,所有被风雪阻了路程的人们,都能平安地踏上归途,回家过年。

  • 感谢过去四年孤独枯燥的生活

    转载一片文章。个人觉得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的想法,至少我很认同文中的观点。 四年多以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就不喜欢这里,现在依然如此。不过人总会慢慢变化──如果说两年前看到这篇文章,我定会大呼同道中人,捶胸顿足,想要早早离开。而现在,我更愿意用乐观的看法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既是因为境遇的改变,也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人活一世,最要紧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追随自己的内心,去追求快乐。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当若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那岂不是天天自寻烦恼。事实上,两年前,我其实完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哀叹现状;现在,生活的轨迹逐渐清晰,未来就在前方不远处。尽管这里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但是知道了自己将要往何处去,就能去寻找事务美好的一面,乐观地面对生活。 不过不像文中所说,我不认为冷静老成和“实际”,就不能去追求理想和迎接挑战。相反的,我感谢过去四年多在这片土地上孤独枯燥的日子,它让我更加认识自己,审慎自持,并给了我未来的动力,去追求全新的生活。 作为中国人住在英国会越来越感到失望 原文链接(需翻墙) 作者[英国]在读博士 在西欧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岛国,一年的时光过得非常慢,仿佛把十年的光阴都耗进去了。事实上,这起码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共识。他们认为,英国基本上停止了任何变化,相比较在中国的朋友们日新月异的生活,在英国的日常生活给人的印象是无聊沉闷的。这里,天气阴湿,阳光不充裕,使人容易忧郁是人人皆知的事;人口稀少,有时候问路也找不到一个人;房屋老旧,价格却不菲;超市的水果蔬菜花样极少,维生素种类繁多;商业街的店铺大多时候每天五点钟必然关门;夜间的英国人爱以喝酒蹦迪解闷,但是很多酒吧都有百年历史,不但像古董一样老旧,甚至有些故意弄出恐怖的阴森气氛。在这里生活的中国人,不喜欢这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把去歌剧院,电影院,餐馆,或者赌场当作真正的娱乐呢?于是下了班的时间在这里如何度过变成一个严峻的问题。 不管时间如何前进,这里的其他都仿佛停滞,也许这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结果,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恰好符合了一个见解,即:某个中国城市一年的发展相当于欧洲或北美城市4年(远不止)的变化。就拿这个本文作者生活的人口少于30万,面积低于200平方公里的位于英国北部的一个‘城市’来说,在过去五年里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市中心’的商场还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唯一的主要商业街还是那么一条,各家卖场统一阶段卖的衣服款式样子基本上雷同(据说大部分的发货地相同的缘故),酒吧还是那些酒吧,就像几百年一直以来的那样(不少是教堂改建的,内部装饰色彩暗淡,加上阴冷潮湿的缘故,时而令人毛骨悚然),就像上面说的,人们下班了的‘娱乐’最常见是在酒吧里喝酒,甚至和不认识的人攀谈,然后跳舞甚至发泄乱来,如果半夜不幸必须通过那条市中心的主街,满街‘跳(酒)吧’的男男女女浑身酒气,左摇右晃,时而尖叫着在马路上奔跑的样子着实会让人以为看到了完全不同于白天秩序井然,走着‘绅士淑女’的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让人不禁有看到活鬼的地狱的想法。 这不光是一些身边中国朋友的看法,也被我的一些英国朋友看不惯,有二十多岁的年轻朋友也有七十多岁的。因为中国留学生大多勤奋好学,生活俭朴,对自己要求严格,很少有在这种地方寻求这种‘刺激’的。但是除此外在这个大多数时候五点商店就关门,没有亲人密友家可以串门的异乡,大多时候可能只剩下一个地方可以‘娱乐’,就是五点不关门的超市比如‘ASDA’或者‘TESCO’,这里提供的是一种不用闷在家里又能有点儿‘收获’,也就是符合不得不在英国变得‘practical’的‘消遣’。不像在中国的老外那么幸福,想买什么基本上都负担的起,如果太贵的东西最差也有替代品,但是在英国的多数留学生,大多只采购日用必须品,比如食物,然而英国的特殊情况也决定了在超市里永远都只是那么几种蔬菜和水果,远不及在中国的营养丰富。所以鉴于一个懂医的朋友建议,‘多种维他命’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每天口粮。 还在六年前的时候,来了的中国留学生都更愿意在这里尝试寻求发展,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身边大多说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会回国,有的还没回去就已经找好了工作。他们不再像以前的留学生那样留下来为英国人打工,鉴于各种原因和以往的老留学生的经验,他们似乎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利用教育资源争取外汇的国家在自己拿到学位证以后能够施展一番抱负的土壤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不像今日的中国那样广阔,他们害怕在这里‘没有future’,他们担心在这个发展饱和又保守的岛国‘没有前途’‘浪费’和‘虚度’自己的青春甚至‘提前进入养老期’。 没想到,因为本文作者在英国留学多年的原因,在这里有幸的见证了中国留学生过去六年的考量和行为差异,作者认为,各种事实表明,一方面,像英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逐渐变成一个中国人才过渡的基地,英国得到的只是短期的留学生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得到的则是因为比较过后更加爱国的年轻人才;另一方面,英国一贯保守的移民政策加上自身的有限条件和发展的饱和,向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方向流动和迁徙,甚至像很多老外一样在中国过起定居的生活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总的说来,英国的竞争力和能提供给后来人的未来是值得深思的。 这个严肃的问题不光是本文作者的考量,也是一位本人的英国议员朋友感到忧虑的问题。简单地说,与我2002年到英国时比起来,如今这里可以用‘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来形容,i.e.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有时候我不禁想到底是时间停滞了还是我年轻的心在这里被加速变老了?是的,就像一位在北京的加拿大人说的:没有人能阻挡时间前进的步伐,正如旧的“鹅和鸭”酒吧挡不住北京发展之路一样。相应的,我想,也没有人能阻挡时间的停滞,如果它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作者显然对北京的过去充满了怀念,他说要感谢‘老北京’的记忆,即便那样的城市已经过去。 相应的,作为一个在英国学习和居住多年的中国人来说,不敢讲别人会怎样评价,但我想来想去能感谢的‘老英国’给我的印象,就是即便它是那么的暮气沉沉,缺乏生机,甚至精于算计,老练实际,但这也许恰恰锻炼了一个二十七岁的博士研究学者所需要具备的‘冷’‘静’‘老’‘实际’。回顾踏上这片土地之前的自己,慕的发现也曾是那么的热情,好动,年轻,活泼健谈,充满理想和干劲,想想那正是因为自己和中国一起成长一起发展的缘故,就好比一个孩子自然每天都在成长变化,会感到前途充满希望和挑战,而一个老人看这一切皆已成定数,自然不会有任何新意和好奇,又怎么会不成为一个‘冷静的老实际’呢?如果不是在念博士,真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不就像是在提前养老了一样吗?当我回首在中国的二十多年和在英国的过去六年时,那很好地提醒了我们:感谢你曾经拥有的,因为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