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过去四年孤独枯燥的生活


转载一片文章。个人觉得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的想法,至少我很认同文中的观点。

四年多以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就不喜欢这里,现在依然如此。不过人总会慢慢变化──如果说两年前看到这篇文章,我定会大呼同道中人,捶胸顿足,想要早早离开。而现在,我更愿意用乐观的看法来评价自己的生活,既是因为境遇的改变,也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人活一世,最要紧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追随自己的内心,去追求快乐。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当若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那岂不是天天自寻烦恼。事实上,两年前,我其实完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哀叹现状;现在,生活的轨迹逐渐清晰,未来就在前方不远处。尽管这里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但是知道了自己将要往何处去,就能去寻找事务美好的一面,乐观地面对生活。

不过不像文中所说,我不认为冷静老成和“实际”,就不能去追求理想和迎接挑战。相反的,我感谢过去四年多在这片土地上孤独枯燥的日子,它让我更加认识自己,审慎自持,并给了我未来的动力,去追求全新的生活。

作为中国人住在英国会越来越感到失望
原文链接(需翻墙)
作者[英国]在读博士

在西欧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岛国,一年的时光过得非常慢,仿佛把十年的光阴都耗进去了。事实上,这起码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共识。他们认为,英国基本上停止了任何变化,相比较在中国的朋友们日新月异的生活,在英国的日常生活给人的印象是无聊沉闷的。这里,天气阴湿,阳光不充裕,使人容易忧郁是人人皆知的事;人口稀少,有时候问路也找不到一个人;房屋老旧,价格却不菲;超市的水果蔬菜花样极少,维生素种类繁多;商业街的店铺大多时候每天五点钟必然关门;夜间的英国人爱以喝酒蹦迪解闷,但是很多酒吧都有百年历史,不但像古董一样老旧,甚至有些故意弄出恐怖的阴森气氛。在这里生活的中国人,不喜欢这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把去歌剧院,电影院,餐馆,或者赌场当作真正的娱乐呢?于是下了班的时间在这里如何度过变成一个严峻的问题。

不管时间如何前进,这里的其他都仿佛停滞,也许这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结果,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恰好符合了一个见解,即:某个中国城市一年的发展相当于欧洲或北美城市4年(远不止)的变化。就拿这个本文作者生活的人口少于30万,面积低于200平方公里的位于英国北部的一个‘城市’来说,在过去五年里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市中心’的商场还是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唯一的主要商业街还是那么一条,各家卖场统一阶段卖的衣服款式样子基本上雷同(据说大部分的发货地相同的缘故),酒吧还是那些酒吧,就像几百年一直以来的那样(不少是教堂改建的,内部装饰色彩暗淡,加上阴冷潮湿的缘故,时而令人毛骨悚然),就像上面说的,人们下班了的‘娱乐’最常见是在酒吧里喝酒,甚至和不认识的人攀谈,然后跳舞甚至发泄乱来,如果半夜不幸必须通过那条市中心的主街,满街‘跳(酒)吧’的男男女女浑身酒气,左摇右晃,时而尖叫着在马路上奔跑的样子着实会让人以为看到了完全不同于白天秩序井然,走着‘绅士淑女’的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让人不禁有看到活鬼的地狱的想法。

这不光是一些身边中国朋友的看法,也被我的一些英国朋友看不惯,有二十多岁的年轻朋友也有七十多岁的。因为中国留学生大多勤奋好学,生活俭朴,对自己要求严格,很少有在这种地方寻求这种‘刺激’的。但是除此外在这个大多数时候五点商店就关门,没有亲人密友家可以串门的异乡,大多时候可能只剩下一个地方可以‘娱乐’,就是五点不关门的超市比如‘ASDA’或者‘TESCO’,这里提供的是一种不用闷在家里又能有点儿‘收获’,也就是符合不得不在英国变得‘practical’的‘消遣’。不像在中国的老外那么幸福,想买什么基本上都负担的起,如果太贵的东西最差也有替代品,但是在英国的多数留学生,大多只采购日用必须品,比如食物,然而英国的特殊情况也决定了在超市里永远都只是那么几种蔬菜和水果,远不及在中国的营养丰富。所以鉴于一个懂医的朋友建议,‘多种维他命’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每天口粮。

还在六年前的时候,来了的中国留学生都更愿意在这里尝试寻求发展,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身边大多说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会回国,有的还没回去就已经找好了工作。他们不再像以前的留学生那样留下来为英国人打工,鉴于各种原因和以往的老留学生的经验,他们似乎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利用教育资源争取外汇的国家在自己拿到学位证以后能够施展一番抱负的土壤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不像今日的中国那样广阔,他们害怕在这里‘没有future’,他们担心在这个发展饱和又保守的岛国‘没有前途’‘浪费’和‘虚度’自己的青春甚至‘提前进入养老期’。

没想到,因为本文作者在英国留学多年的原因,在这里有幸的见证了中国留学生过去六年的考量和行为差异,作者认为,各种事实表明,一方面,像英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逐渐变成一个中国人才过渡的基地,英国得到的只是短期的留学生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得到的则是因为比较过后更加爱国的年轻人才;另一方面,英国一贯保守的移民政策加上自身的有限条件和发展的饱和,向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方向流动和迁徙,甚至像很多老外一样在中国过起定居的生活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总的说来,英国的竞争力和能提供给后来人的未来是值得深思的。

这个严肃的问题不光是本文作者的考量,也是一位本人的英国议员朋友感到忧虑的问题。简单地说,与我2002年到英国时比起来,如今这里可以用‘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来形容,i.e.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有时候我不禁想到底是时间停滞了还是我年轻的心在这里被加速变老了?是的,就像一位在北京的加拿大人说的:没有人能阻挡时间前进的步伐,正如旧的“鹅和鸭”酒吧挡不住北京发展之路一样。相应的,我想,也没有人能阻挡时间的停滞,如果它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作者显然对北京的过去充满了怀念,他说要感谢‘老北京’的记忆,即便那样的城市已经过去。

相应的,作为一个在英国学习和居住多年的中国人来说,不敢讲别人会怎样评价,但我想来想去能感谢的‘老英国’给我的印象,就是即便它是那么的暮气沉沉,缺乏生机,甚至精于算计,老练实际,但这也许恰恰锻炼了一个二十七岁的博士研究学者所需要具备的‘冷’‘静’‘老’‘实际’。回顾踏上这片土地之前的自己,慕的发现也曾是那么的热情,好动,年轻,活泼健谈,充满理想和干劲,想想那正是因为自己和中国一起成长一起发展的缘故,就好比一个孩子自然每天都在成长变化,会感到前途充满希望和挑战,而一个老人看这一切皆已成定数,自然不会有任何新意和好奇,又怎么会不成为一个‘冷静的老实际’呢?如果不是在念博士,真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不就像是在提前养老了一样吗?当我回首在中国的二十多年和在英国的过去六年时,那很好地提醒了我们:感谢你曾经拥有的,因为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再来。


2 responses to “感谢过去四年孤独枯燥的生活”

  1. 爱因斯坦如果抱怨自己是个小职员,每天的日子没有改变的话,就不是爱因斯坦了. 总是强调客观的人怎么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