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古人委员会” / history

  • 【五日一词】睚眦必报

    拼音:yá zì bì bào 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怨,也一定要报仇。《语本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后来指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1] (公孙)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2] (聂)昌为人疏隽,喜周人之急,然恩怨太明,睚眦必报。[3]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 [3]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 【五日一词】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

    拼音:jí fēng zhī jìng cǎo bǎn dànɡ shí zhōng chén 经过猛烈大风的吹袭,才知道坚韧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才能考验出人的坚强意志和节操。《后汉书·卷二十·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新唐書·卷一○一·萧瑀传》:“因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1] 《诗经·大雅》有《板》《荡》两诗,均刺周厉王无道,纲纪混乱,政局不安,后以“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定。[2]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哀哀独孤公,临死乃结缨。 天地既板荡,云雷时未亨。今者二百载,幽怀犹未平。[3]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中国历代诗文名句 [3] 临淄县主《全唐诗·第866卷027首·与独孤穆冥会诗》

  • 【五日一词】多难兴邦

    拼音:duō nàn xīng bāng 语本《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国家多难,上下戒慎恐惧,奋发有为,戮力同心,使邦国复兴。《唐·陆贽·论述迁幸之由状:“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1] 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多难兴邦”。[2]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周恩来选集·下卷》

  • 【五日一词】戮力同心

    拼音:lù lì tóng xīn 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国语·齐语》:“与诸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清史稿·卷二一八·诸王传·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亦作“同心僇力”、“同心戮力”、“戮力齊心”、“戮力一心”。[1] (周)迪绐敷曰:“吾昔与弟戮力同心,宗从匪他,岂规相害。今愿伏罪还朝,因弟披露心腑,先乞挺身共立盟誓。[2] 《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王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3]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姚思廉《陈书·卷十三·列传第七》 [3] 墨翟《墨子·卷二》

  • 【五日一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拼音:fù mǔ zài bù yuǎn yóu yóu bì yǒu fāng 父母活着时,子女不能远离家乡,以尽早晚侍奉之责。《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1] 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定的方位。[2] 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馀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人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3]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钱穆《论语新解》 [3]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五日一词】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战国时,庞恭和魏太子同去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庞恭以三人成虎劝谏惠王不要听信谗言。典出《战国策·魏策二》。比喻谣言惑众。《隋唐演义·第二回》:“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亦作“市虎”。[1] 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母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2]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刘向《战国策·卷五·秦三》

  • 【五日一词】锱铢必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斤斤计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沒有的。”亦作“铢铢校量”、“锱铢较量”。[1]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也比喻气量狭小,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出处《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2] 苏州佥事左应选任昌黎县令,率土著保孤城。事平之日,擢任监司。乃用小过,卒以赃拟。城池失守者既不少贷,捍御著绩者又不获原,诸臣安所适从哉?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锱铢必较。向使昌黎不守,同于遵、永,不知费朝廷几许金钱,安所得涓滴而问之?臣所惜者此其一。[3]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百度百科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五日一词】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拼音:shèng rén bù sǐ dà dào bù zh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1] 圣人死了,那么大盗就不会兴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如果圣人不死,那么大盗就不会停止,虽然是重用圣人来治理天下,但也是让盗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造斗斛来量谷物的多少,却连斗斛一并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成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却连秤锤、秤杆也一并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造符和印章来取信于人,却连同符、印章一并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道德行为,却连仁义一并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钩的人受到刑戮,而盗窃国家的人反倒成为诸侯;诸侯的门里才存在着仁义,那么是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呢?所以,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盗窃仁义和斗斛、天秤、符印利益的人,即使用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能劝阻他们,用斧铖的威力也不能禁止他们。这大大有利于盗跖而没有办法禁止的,都是圣人的罪过。[2] [1] 庄周《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2] 雷仲康《庄子译注》

  • 【五日一词】命途多舛

    拼音:ming tú duō chuǎn 又作“命运多舛”。命运不顺利。《唐·王勃·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1] 《唐·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於百龄,奉晨昏於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邱墟。临别赠言,幸承恩於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 【五日一词】助纣为虐

    拼音:zhù zhòu wéi nuè 纣,商代的暴君。助纣为虐比喻协助坏人做坏事。《隋·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达等助纣为虐,婴城自固。”《红楼梦·第九回》:“后又附助著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亦作“助桀为虐”。[1] 龙王顿足骂曰:“这畜生恁的不肖!”彼时东海龙王龙顺、西海龙王敖广、北海龙王敖润同聚彼处。亦曰:“这畜生今日去战许逊,就如那葛伯与汤为仇;辅助孽龙就如那崇侯助纣为虐,容不得他!”[2] [1] 教育部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 [2]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十卷 旌阳宫铁树镇妖》